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樣的文章呢? 只需點標題下“今日教育傳媒 ”關注即可! 有個小孩問他的爸爸:“咱家有錢嗎?”爸爸回答他:“我有錢,你沒有。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,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努力獲得金錢?!?/span> 另有個小孩也問他的爸爸:“咱家有錢嗎?”爸爸回答他:“咱們家有很多錢,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?!?/span>  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,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。 很顯然,第一個爸爸的回答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,使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實干家,而第二個爸爸的回答只能讓孩子成為軟弱無能的“啃老族”。  “是的,孩子,我有錢,但你沒有?!?/strong>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。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,也不是孩子的上帝,沒有義務為孩子奉獻所有,也沒有權利為孩子安排好一切。 父母和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。孩子的未來,靠自己尋找,靠自己創造,他們不是父母的寄生蟲。父母應該為自己活著,而不是成為孩子的附庸。  不要對孩子太寵愛,那其實是變相的“傷害”。 父母無私無悔的付出只會導致孩子的無情與無能,溺愛與給予只會讓孩子只知索取,不知回報。作為父母,要學會放手,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。與其想著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,不如培養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。 教孩子怎么成為一個有錢人,而不是只給他錢。 你應該告訴孩子:孩子啊,你將會是有錢人。用你的知識賺取更多財富,通過理財創造自己未來的生活,但我的錢跟你沒關系。  所以,當孩子問你同樣的問題時,我們也應該像那位美國爸爸一樣,告訴他:“我有錢,你沒有。我并不欠你什么。所以,你得靠自己,為了你憧憬的生活努力。而不是無所事事,坐享其成?!?/strong> 那么孩子就會很獨立,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;那么你傳給孩子的就不僅僅是物質財富,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。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。
|